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

寫作不應是指向仇恨⽽是寬容


最近在 EP 上讀到有⼈討論閲讀網路⽂學時爲何會棄⽂的原因。

我想,每個⼈喜歡的類型與題材都不同,你會看下去的,我不⾒得會看下去;我喜歡的類型,你可能避之唯恐不及,⼀切憑個⼈喜好。

我有⾃覺之⼼,⾃⼰的悟性不⾼,偏愛清晰明確的⾏⽂⾵格,故事線最好是簡單清楚的設定,讓我棄⽂的都是過於複雜隱晦不明的⽂章,需要太多領悟⼒的像『靈⼭』,讀了半天讀不出作者想要表達什麽樣思路的,管他諾⾙爾不諾⾙爾,⼀律棄⽂。不然就是⼀些場⾯太過熱閙,⼀時之間讓⼈不知從何看起的⽂類,像仙俠⽞幻,⼜練功⼜練仙、⼜⽞幻⼜魔幻、⼜穿越⼜輪迴,⼈物衆多、故事線複雜、武術幻術靈異神話統統⼀起來,無腦去消化處理,

⼀律棄⽂。

最近讀了⼀部劍三的同⼈⽂『⾎與毒』,我不玩電玩,機械師的構想卻吸引了我去閲讀這部作品,原本以爲⼜是那種⼜練功⼜練仙的,幸好只是很單純的介紹機械師這種「特種⾏業」,其中有⼀些構思蠻有趣的,引⼈⼊勝。

我雖然偏愛思路清晰、故事簡潔、世界觀單純,但過於簡易也不⾏,那些沒有鋪陳場景畫⾯的,沒有剖析⼼緒⼈⽣觀的,也無傳遞情緒情感的,讓⼈腦⼦無法產⽣具體意象的,沒有牽動情緒的,在具象的背後⼜沒有傳達出終極關懷的,⽋缺畫⾯、⼼緒、抽象議題的,⽋缺這三⼤要素,我便看不下去。

個⼈認爲,撰⽂必定要指向某種程度的普遍性,具有普遍性的⼈⽣議題無⾮是︰情愛與衝突、寬容與仇恨。無論你願不願意,這是每個⼈無可避免要去碰觸的⼈⽣課題,在實然⾯有現實性,在應然⾯,是⼤家應該去思考與探索的議題,因此具有普遍性。

因此,我在閲讀時,特別期待這些元素在⼩説中會出現。

或許,有些讀者並不這麽期待,⾄少我是這麽期待的,作者必須把⾃⼰的⼈⽣、⽣命與世界觀寫⼊⽂章中,在產出那麽多⽂字之中,想要探討什麽樣的議題?想要闡述什麽樣的⼈⽣觀?

要明確地告訴讀者啊!

有⽂友批評臉書上到處都是甜得要命的幸福⼈⽣,沒有⼈願意看到不愉快的經歷,除⾮這個⼈已經成功了,傷疤可以升級成爲徽章別在胸襟前。我便留⾔,在臉書上⼀不⼩⼼説出真⼼話,⾺上就會受到攻擊、遭到封鎖,因爲沒有⼈願意聽到真話。

換⾔之,現代⼈嚴重地⽣活在虛擬情境之中,感覺舒服最重要,不想⾯對真實的⼈⽣。然⽽,若不是從苦難⼈⽣淬煉出來的⽂字怎能感動⼈呢?困於垓下的楚霸王爲何令⼈感嘆惋惜,傳頌千古的「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不正是道出⼈⽣的無奈嗎?實情是,滿是傷痕的⼈⽣並不待⾒,縱使平庸破碎,應該也會有⼼得啊!爲何⼤家如此害怕寫⼈⽣?

私⼼以爲,若是⽂字只包裝在精緻的虛構之中,沒有經過作者⾃⾝的⼈⽣去洗練,這種⽂字⼤多沒有什麽⼒量,無法讓⼈感動。

然⽽現實感太過强烈的故事,像是社會寫實暴⼒犯罪,這種故事也感動不了我,因爲沒有現實在裏⾯,看不到作者的⼈⽣。殺⼈復仇不應該屬於⼈⽣的⼀部分,也不是⼤部分⼈的思考點,其實這⼀類型的⽂字本質上是不具任何現實感,縱使⼈⼼中懷有再多的仇恨,⼤都不會將仇恨情緒表現在實際的殺⼈⾏爲之上。

⼈⽣的著重點反⽽是如何消化仇恨情緒?

⼈若是被⾃⼰的⼈⽣打敗,被婚姻打敗,被同事打敗,被債務打敗,被考試打敗,被病痛打敗,甚⾄被新冠病毒打敗,⼤多數⼈會採取的⽅式是⾃殺,不會是殺⼈。

現實⼈⽣始終都是糾結在「寬容」這個議題之上︰如何放過折磨你的伴侶、放過讓你失敗的仇敵、放過讓你負債的債主、放過你的伴侶、你的同事、親友、網友、甚⾄放過你⾃⼰……

我們不斷⾯對的議題是,如何去原諒他⼈?如何接納⾃⼰?⾯對衝突時内⼼轉折⼜是如何?這都是我們⾝爲⼈要去⾯對與思考的問題。

⽽不是絞盡腦汁去編織各種酷刑與報復⾏徑,時下流⾏的網⽂,像是宮⾾權謀,那些奇巧的酷刑,不知有沒有⼈去問,作者撰寫這種殘忍暴⾏的意義何在?

更奇怪的是,甚少⼈去寫原諒,也做不到原諒。

報復與暴⼒或許能讓⼈感到⼀絲絲的快意,壓倒弱勢或許會讓⼈感到⼀種很壯的氣勢,然⽽,現實中,誰不是忍氣吞聲在過⽇⼦,真正會去『殺夫』的妻⼦⼜有幾⼈呢?讀完『初戀樂園』的⼥⼈,⼜有誰會去⾃殺呢?

這種超現實主義其實是毫無現實感的寫實主義,卻是當前最盛的⽂⾵。

無⼈願意去⾯對⼈⽣的無奈,無⼈願意去學會忍氣吞聲,⼤家都會嗆聲,但⼜有誰會積極去改變時局。

或許⼤家會深感意外,中國現代⼩説中在歐洲評價最⾼的不是⾼⾏健也不是莫⾔,⽽是

︰余華的『活著』,余華寫的正是如何忍氣吞聲地活下去。

戰後歐洲進⾏的是反省,對暴⼒的反思,⽽⾮⽂⾰式的仇恨情結。

⼈⽣要學會的無⾮是如何冷靜坐下做⼀個寬容的⼈,⽽我們⽣產出來的⽂字卻沒有教導我們去做這樣的⼈,只讓我們看到⼀⼤堆⾎淋淋的復仇⽂。

武俠⼩説不⽤説了,後⾦庸的古⾵⾔情,無論是『甄嬛傳』、『如懿傳』、『延禧攻略』、『錦綉未央』、『東宮』、『冷⽉如霜』……

都是酷刑,都是復仇。

我甚⾄懷疑這些作家全都受到了⾦庸的影響,要不然爲何所有的⼈都要報仇雪恨?

甚⾄⾵格甜寵的『何以笙簫默』,紅到不⾏的何以琛對趙默笙的感情也是挾帶著⼀點復仇的情緒,他的⽗親被她的⽗親逼死,他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平息了仇恨的情緒,可惜的是,作者對何以琛内⼼的轉折著墨不多,⽽是以很隱晦的⼿法暗⽰讀者,他最後告訴趙默笙的⺟親︰

「他們給我⼗年,我要默笙⼀輩⼦,我屈從於現實的溫暖。」

誠然,在我讀了這麽多的復仇⽂之後,私以爲,何以琛最後放棄報復,卻是最感⼈的。這兩天在部落格裏與⽂友討論【靈感】,實不相瞞,我是讀了⼀堆中國的復仇⽂之後,

才觸動了我去撰寫⼩説的。尤其⾼⾏健與莫⾔兩⼈⽂章中太多強姦婦⼥的⽂字,這種男⼈實在是太可恥了,充滿暴⼒歧視⼥性的⽂字,爲何會得獎?管他得不得諾⾙爾,⼀律棄⽂。

是可忍,孰不可忍!

這驅使我去寫原諒,我想學會寬容,並⾮復仇。最終靈感卻是來⾃復仇⽂啊!(不免⼀驚)